2021年9月21日 星期二

慶中秋不忘打韃子,滅馬列!

中秋為什麼要吃月餅?你不知道的中秋節!

人有悲歡離合,月有陰晴圓缺。

《八月十五殺韃子─辛亥革命》 元朝末年,漢人不堪蒙古人專橫暴虐,紛紛起義,唯元軍掌控要道,義軍不能互通,其間巧遇中秋將至,劉伯溫獻計明太祖,以月餅內藏紙條,上書「八月十五殺韃子」,以此為號起義。 至民前年間,「驅除韃虜、恢復中華」之聲逐起,革命黨人配以中秋典故宣揚革命,鼓動起義,及後逐成民間傳說,家傳戶誦。 

八月十五慶中秋,莫忘明山會的倒牆計畫

歷史上的中秋有戰亂,有陰謀,有背叛,也有兄弟情深,今天的團圓節來之不易。

01

中秋節為什麼非要吃月餅?

「八月十五殺韃子」、「蒙古人不吃月餅」真的嗎?

流傳甚廣的一種說法是,中秋節吃月餅的習俗與元末明初農民起義「八月十五殺韃子」和民國的「驅除韃虜,恢復中華」有關。

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?朱元璋、孫中山跟這種傳說有何干係?蒙古人不吃月餅是真的嗎?

傳說元朝蒙古貴族統治中國的時候,對漢族和其它兄弟民族進行了殘酷的鎮壓,並且把漢族看作是最卑賤的奴隸,每個漢人家裡都住著一個蒙古兵,以監視漢人,又叫「家韃子」。

韃子無惡不作,百般欺壓漢人,不允許漢人有任何自由。百姓苦不堪言,決定奮起反抗。

可起義消息怎麼發布,怎麼聯絡?

有個聰明人想到了一個辦法,在賣的麵餅里夾上一個紙條,號召人們八月十五這天一起動手殺韃子。讓人們吃餅時看見這個紙條。


這辦法果然不錯,把號召起義的消息傳遍四面八方,許多得到消息的人家都按時動手殺了韃子。此事釀成起義,終於推翻了蒙古統治者。

後來,人們便在八月十五這天吃月餅表示紀念。(黃葉《八月十五吃月餅的來歷》,收黃泊滄編《節日的傳說》)

那個聰明人就是神機妙算的大明開國軍師——劉伯溫。


劉基(1311年7月1日-1375年5月16日),字伯溫,浙江青田人,明朝開國元勛。

「月圓殺韃子」的故事雛形,最早可能見於元初人徐大焯的《燼餘錄》,徐氏在這本書里記述了蘇州吳縣在蒙元統治下遭受的殘暴對待,隨後經過民間的加工改造,包括把「大神」劉伯溫搬來當作起義的幕後策劃者,才變成了後來的樣子。

值得注意的是,成書於元初的《燼餘錄》,一直秘藏到清朝光緒年間方才刊印流通,所以可以推測這個故事的流行是在清末。

而清末,孫中山先生抗擊清政府,提出了「驅除韃虜,恢復中華」的口號,「八月十五殺韃子」的故事正好應景,這與「十羊九不全」(慈禧太后、曾國藩、李鴻章、袁世凱等晚清重要人物都屬羊)的故事傳播應在同一時期。

這個故事之所以流傳廣泛,還與朱元璋崇拜的宗教有關。

我們知道朱元璋參加紅巾軍起義之前是個放牛娃,而且還因為窮困潦倒當過和尚,後來朱元璋加入了摩尼教,當時稱「明教」,崇拜日月光明,也就是所謂的「日月神教」。

影視作品中的日月神教教主


清靜光明,大力智慧,無上至真,摩尼光佛


八月十五月圓之夜,正是「明教」認為人的鬥志最好的時候,選擇這個節日反抗壓迫,紅巾軍的戰鬥力更強大。

「明教」也正是朱元璋稱帝後,定國號為「大明」的由來。

關於蒙古人不吃月餅的傳說,已有人現身說法,證實是謠言,所以大家不要以訛傳訛。

02

嫦娥奔月是愛情還是背叛?

雲母屏風燭影深,長河漸落曉星沉。

嫦娥應悔偷靈藥,碧海青天夜夜心。


——《嫦娥》唐·李商隱

李商隱這首詩流傳較廣,說的是嫦娥偷食靈丹妙藥,升仙月宮的故事。

傳說嫦娥和后羿是天帝派駐人間的神仙,感覺應該是外星文明。

但是后羿把天上的九個太陽射殺,惹怒了天帝,於是懲罰后羿和他妻子嫦娥降為凡人,不得飛升天庭,飛碟給沒收了?或者傳送門給關了。

這在《后羿射日》故事中有講到。


《西遊記》裡的嫦娥

此後,嫦娥整天悶悶不樂,后羿看在眼裡,急在心裡,因為他太愛妻子嫦娥了。

后羿聽說西北的崑崙山上住著西王母,王母娘娘有可以升仙的靈丹妙藥,於是就跋山涉水、披荊斬棘去了崑崙,討得仙藥,只是這仙藥只有一顆了。

后羿帶仙藥回到中原,打算讓給嫦娥吃,但是想到兩人從此天地相隔,實在於心不忍,糾結後又把仙藥藏了起來。

但最終,還是被嫦娥找到了。她回憶這天庭的瑤台仙境,瓊漿玉液……種種美好,人間是一天也待不下去,於是就選擇了月圓之夜,偷偷把仙藥吃了,背著后羿飛升天庭。那天正是八月十五。

天帝聽說嫦娥背叛老公,自己偷食仙藥,大發雷霆,就把嫦娥打入了月亮上的廣寒宮,上面只有一隻搗藥的小白兔,和一位天天砍伐桂樹的老頭吳剛。

這不就是傳說中的「冷宮」嗎?

嫦娥肯定後悔死了,所以每年八月十五,月圓之夜,就成了相思和團圓的節日。

歷史上,嫦娥應該確有其人。

傳說,她是上古時期,約公元前2400年左右,三皇五帝之一帝嚳(天帝帝俊)的女兒、后羿(大羿)之妻,美貌非凡,本稱姮娥 ,因西漢時為避漢文帝劉恆的忌諱而改稱嫦娥。

還有一傳說與「九尾狐」的故事有關,說嫦娥名嫄娥,其姓純狐。

東漢之前,無任何資料顯示嫦娥與羿是夫妻關係,直到高誘註解《淮南子》才指出嫦娥是后羿之妻。

在道教中,嫦娥為月神,又稱太陰星君,道教以月為陰之精,尊稱為月宮黃華素曜元精聖后太陰元君,或稱月宮太陰皇君孝道明王,作女神像。

山東濰坊市的寒亭區,現存嫦娥奔月台,而且當地人們相信,寒亭就是傳說的「廣寒宮」。

為何如此?答案猛戳《因為嫦娥的故事,濰坊寒亭的命運被改寫了!》

03

「但願人長久,千里共嬋娟」為何不是兒女私情?

與中秋節有關的另一個著名人物,非大學士蘇東坡莫屬。


蘇軾(1037年1月8日—1101年8月24日),字子瞻,又字和仲,號東坡居士,世稱蘇東坡、蘇仙,唐宋八大家之一。漢族,北宋眉州眉山(今屬四川省眉山市)人,祖籍河北欒城,北宋著名文學家、書法家、畫家。

蘇軾的《水調歌頭》「明月幾時有」成為千古絕唱。而這首詞的著作地,就在山東省濰坊市的諸城市(密州)超然台。

此台最初建於北魏,熙寧八年(1075)重修,增加了棟宇,作為登高遠眺和望月之地,蘇軾的第弟蘇轍,時為齊州(濟南)通判,為其取名「超然台」,取超然物外,物我兩忘之意。

「明月幾時有,把酒問青天,不知天上宮闕,今夕是何年……但原人長久,千里共嬋娟。」——這首《水調歌頭》是蘇軾在熙寧九年(1076年)中秋節登台賞月,歡飲達旦,大醉後一氣呵成的。

東坡居士在開篇明確「丙辰中秋,歡飲達旦,大醉,作此篇,兼懷子由。」

這位讓蘇東坡牽掛懷念的子由,正是其弟弟蘇轍。

從詞中可以看出蘇軾對弟弟異常想念,真是兄弟情深,情真意切啊!

有意思的是,後人常常把詞的最後兩句用來祝福男女愛情。

這也是中國詩詞的文化魅力所在吧。


明山會晨明先生曾說:「現在全球唯有台灣漢留仍保存完好的中原河洛漢族古文化的道統、正統、法統,甚至對天地道祖神的祭祀等傳統還有保留,在中土根本已經完全只有滿清國奴、馬列賊孫、殘暴蒙韃這些野蠻殘暴的惡習劣風,怎可以稱為中華文化,中華道統中會有西伯利亞的狼性嗎?」


要救中華只有反共復民,驅除馬列,才能恢復中華。

不要臉書,禁了明山會,但是禁不了明山會,驅除馬列,恢復中華的決心。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